我认识凌家滩遗址首席考古领队、全国文物先进工作者张敬国好多年了,这个月底,我写的关于他的考古人生的报告文学《敬国者,缚苍龙也》即将完稿,作为五一劳动节的礼物,献给这位24年奋斗在凌家滩,以考古之光照亮文明之源的考古工作者。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景图。图片来源:新华社
说起凌家滩,人们总会讲起1985年冬天,一位村民在安葬母亲时挖出一批玉器、石器的故事,我也曾经以为张敬国他们像《鬼吹灯》《盗墓笔记》里的“摸金校尉”一样,经历了各种玄幻奇迹,最后敲开宝藏的大门,得到了举世震惊的宝贝。
张敬国说:“错!考古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他送了我一本厚厚的《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说,“你看看这本书,就知道我们有多么艰苦,凌家滩到底有多么伟大!”
说老实话,对我这样不专业的读者来说,把《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读完后不是很满足,它是一份非常严肃客观的科学报告,没有故事性,没有供读者想象的空间,加上自己又不懂古玉器研究,所以读起来觉得枯燥无味,引不起兴趣。
我还去听了张敬国教授的讲座,他如数家珍地向听众介绍凌家滩出土的玉人、玉龟、玉版、玉龙、玉鹰、双虎首玉璜等国宝文物,并且解读这些国宝文物上凝聚的远古文明密码。每次讲座效果都很好,比看书生动多了!于是,我更想知道他是怎么把这些国宝文物挖掘出来的,便寻根问底地一次次采访他,谁知道挖出了一堆考古人的故事,原来他是个只讲凌家滩伟大、只字不提自己奉献的人!

当人们在明亮的博物馆展柜前看到那一个个圆润光亮的凌家滩玉器,听着讲解员介绍这些玉器来自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时,人们不会想到,张敬国初到凌家滩,凌家滩还不通汽车,他是扛着几十斤重的考古工具箱,在山石路上走进去的。每天从住宿的乡招待所到工地,他来回要走4趟,共20里路,这一“走”就走了整整24年!今天,人们看着琳琅满目的1000多件凌家滩玉器,除了发出由衷的赞叹,不会想到这是张敬国带领考古团队,面对当时还不像今天这样技术进步、交通便捷等的环境下,冲破种种阻碍,对凌家滩进行了5次考古挖掘的成果!特别是第5次考古挖掘,正是5月至7月的夏天,年逾60岁的张敬国在凌家滩突发心肌梗塞,差点儿把命丢在凌家滩!而正是由于他和团队20多年的坚持,凌家滩才出土了那么多的文物,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前的文明古国的存在。
我决定把凌家滩考古挖掘背后的故事记录下来,把考古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记录下来。没有坚强的内心世界,没有坚定的志向和追求,是干不了考古工作的,也不可能挖掘、研究出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密码,传递中华民族精神。
隔行如隔山,真正写起来,要比写剧本难多了。为此,我不仅反复研读了《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还阅读了张敬国及其所在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其他考古著作,如《凌家滩玉器》等。更让我感到收获颇多的是,我还找来了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们李济、梁思永、夏鼐、苏秉琦、严文明等人的文章、著作仔细阅读,知道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是这些前辈用出土文物支撑着的,知道了中国考古界有着代代相传的脊梁,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张敬国教授的老师、已故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为凌家滩作过一首诗《凌家滩之梦》,其中有这样几句:“裕溪河边地,有座凌家滩。滩畔有良田,天赐米粮川……美哉凌家滩,明珠耀眼亮。照澈江淮地,文明现曙光。惜哉凌家滩,辉煌不久长。考古费思量,宛若梦一场。”我即将完稿的报告文学也将用这首诗结尾。我想,这不仅是赞美凌家滩的诗作,更是对后人的晓谕。
(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
作者:侯露
文字编辑:郭海瑾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