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符百科

“后浪”张义明的“山河答卷”

时间:2025-05-03 02:04:00

张义明(中)检查隧道施工情况。本报记者 殷之皓 摄

本报记者 咸文静 殷之皓

5月1日,清晨6时30分。当高原的阳光爬上隆务峡的山脊,中交一航局川青铁路10标段项目经理张义明的身影准时出现在食堂窗口。三两口扒完早餐,出门左转上楼走进办公室,属于这位“85后”项目经理的工作日,在岩层苏醒前拉开了序幕。

上午8时,处理完案头的文件,张义明按照惯例前往施工现场。先是走进隆务隧道1号横洞正洞大里程查看施工进度,随后去钢构件加工厂查看钢拱架生产情况,忙完工作已是正午时分。手机弹出消息,远在西安的儿子发来短信:爸爸,节日快乐!我跟妈妈想你啦!这个在施工现场雷厉风行的汉子,眼底荡起一丝涟漪。

张义明的筑路人生,始于14年前的那个夏天。

2011年7月,这个来自甘肃天水的年轻人从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北上大连加入中交一航局,次年便随着兰新铁路的建设大军挺进青海。背着测量仪跟在师傅身后,靴底沾满湟水河畔的泥沙,笔记本上画满岩层符号,谁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文文弱弱的“技术小白”,会在海拔2200米的土地上扎根成一棵耐旱的沙棘——13年时光,让他从握笔绘图的技术员,蜕变成把控全局的项目掌舵人。

2022年10月,川青铁路的开工令传来。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兰(西)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串联“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钢铁动脉,像一支巨笔在青藏高原画出新的经纬线。这条铁路建成后,不仅加强了兰西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的交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互通互联,更能够方便沿线群众出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当公司将标段总投资26亿元、隧道占比96.3%的10标段交到张义明手中时,摆在他面前的不只是图纸上的19.558公里正线,更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地质考卷”:上部泥岩如软糖般黏腻,下部砂岩夹砾岩暗藏涌水险情,生态红线更像精密的手术线,容不得分毫偏差。

能不能胜任?

晚上躺在宿舍,各种困难在脑子里走马灯一样闪过,仿佛每一条背后都刻着两个字:不行。但了解张义明的人都知道,这个一身书卷气的年轻人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大项目没干过,小项目还没干过吗?能不能行,干几个月试试。”

就这样,2022年10月,作为公司最年轻的项目经理,张义明走马上任,第一仗便是拌合站选址。这个被称为“工程心脏”的枢纽,需要在成本、效率与生态保护间找到黄金平衡点。张义明带着图纸五入隆务峡,在峡谷里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最终选定的位置,不仅避开了可能受到气候条件影响的山脚区域,还比原方案缩短将近20%运输距离,被同事称为“用鞋底磨出来的最优解”。

真正的硬仗在隧道深处。

“隧道是我们施工的重头戏,复杂的地质条件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当顺隧道Ⅵ级围岩广泛分布,不仅考验工期管控,也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张义明口中的Ⅵ级围岩区域,地质构成极为复杂,上部为新近系泥岩,下部为三叠系砂岩夹砾岩,岩体十分脆弱。

“这就好比在一盘松散砂砾上覆盖着一层黏稠的软泥。要在这样的地质中挖隧道,难度可想而知。”

依据设计方案,穿越40米的Ⅵ级围岩区域就需要75天工期。张义明带着技术团队扎进掌子面,潮湿的岩粉沾满工装,安全帽的灯光在渗水的岩壁上画出流动的星河。他们创新提出“复地勘、明参数、严注浆、管超前、快支护、细监测”的施工工法,像给脆弱岩层定制“加固铠甲”:通过精准注浆让松散砂砾凝结成整体,30天便啃下硬骨头,比原计划提前45天。

“这种工法通过加强前期的地质监测,优化注浆配比和注浆量,能够快速进行支护封闭成环,不仅提升了加固效果和施工效率,还能显著降低施工成本。”第三工区技术负责人王奋奇说。

“战场”从不在单一维度。

积石山地震后的深夜,张义明带着机械队清理国道落石,装载机的灯光扫过坍塌的路基,2小时后,位于60号拌和站附近国道处的落石得以顺利清扫。

“尖扎县区域暴雨,气象台已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隆务峡1号隧道附近的G103国道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道路严重堵塞,请求支援!”

去年8月24日晚22时许,尖扎县突发暴雨,多地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影响交通通行和周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接到尖扎县应急局、黄南公路段的求助电话后,张义明第一时间抽调力量前往救援,历经17小时,这条“生命线”被成功打通。

从兰新铁路到川青铁路,13年时光在高原风雪里凝成他眼底的坚毅。这个曾经的行业“小白”,如今带着“后浪”的闯劲,在平均海拔2500米的土地上,把“不可能”写成了“一定行”。

铁路的钢轨仍在向远方延伸,张义明的“山河答卷”尚未收官。但几年后,当列车呼啸着穿越群山,那些在深夜里亮着的台灯、在岩层中迸发的智慧、在暴雨中挺立的身影,都将成为答案——这是属于奋斗者的勋章,更是一代“后浪”献给高原山河的青春告白。

《青海日报》(2025年05月03日 第1版: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推荐
“后浪”张义明的“山河答卷”

“后浪”张义明的“山河答卷”

张义明(中)检查隧道施工情况。本报记者 殷之皓 摄本报记者 咸文静 殷之皓5月1日,清晨6时30分。当高原的阳光爬上隆务峡的山脊,中交一航局川青铁路10标段项目经理张义明的身影准时出现在食堂窗口。三两口扒完早餐,出门左转上楼走进办公室,属于这位“85后”项目经理的工作日,在岩层苏醒前拉开了序幕。上

2025-05-03 02:04:00

济南古城,我的家!历下少年开启古城寻访活动

济南古城,我的家!历下少年开启古城寻访活动

济南古城,我的家。2025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育人项目暨历下少年古城寻访活动正式启动。以古城为课堂,让文化可触可感;以传承为使命,让历史照亮未来。越来越多的历下少年,正带着对古城的热爱,行走在寻访的路上。记者:史春勇 编辑:孙菲菲 校对:刘恬

2025-04-28 21:14:00

【乡村振兴在青海】村企携手,共筑乡村振兴新路

【乡村振兴在青海】村企携手,共筑乡村振兴新路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程宦宁4月9日中午,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治渠乡江庆村的党支部书记拉西才加来到治多县扶贫产业园内,看见治多县雪莲花纸业有限公司的销售大厅内人流攒动,生产车间里机器声隆隆作响,内心满是欢喜。看着曾经冷清的村集体经济项目重新焕发新的生机,拉西才加感慨万千:“雪莲花纸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

2025-04-27 10:43:00

去乘风的地方,旅居抚仙湖

去乘风的地方,旅居抚仙湖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六年,终于走出摄影棚。宣传文案中说:我们要拨动经纬度,去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刚刚播出的“浪姐”第三次公演,来到了云南抚仙湖取景。今天的云南,越来越像一个独特的心灵结界。在磅礴乌蒙山、昆明准静止锋遮蔽起的这片神奇土地上,川渝大军、北上广深、从全世界走过的人纷至沓来,寻寻觅觅,找到了四

2025-04-26 14:34:00

大连发布通告!调整主城区交通限制通行措施

大连发布通告!调整主城区交通限制通行措施

关于调整大连主城区交通限制通行措施的通告为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确保我市主城区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管理机动车类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现通告如下:一 部分车型限行规定(一)载货汽车、专项作业车、轮式专用机械车限行规定1.“黄牌”类型的重型和中型载货汽车、

2025-04-21 20: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