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4年的阳光洒在金川区双湾镇的麦田上,城市居民驾车来此体验“丰收节”,村民在直播间向网友推介“金味”产品,而远处的冷链物流车正准备将农产品运往大湾区——这幅城乡互动的生动图景,正是金川区“六融一体”实践的现实注脚。
作为金昌市的主城区,金川区以仅2万余农村常住人口的精致体量,勇担“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使命,以“空间、产业、生态、公共服务、文明创建、社会治理”六维融合为破题密钥,在西北干旱地区蹚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美美与共的县域城乡融合新路径。
从“村居融合”改革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到“共富工坊”串联起工农互促的产业链条;从“百塘千渠”重构绿洲生态水网,到“城乡同标”让公共服务均等化触手可及……2024年全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8971元、28522元,分别增长6%、7.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7:1。
空间融:破壁垒、通经脉,构建要素流动“双循环”

△李新宇 摄
在金川区宁远堡镇高崖子村,村民沈玉桂的户口簿上印着特殊的“双登记”标识——既是“农村居民”,又能享受城市医保、教育等公共服务。这一全省首创的“村居融合”改革,正是金川区打破城乡空间分割的破题之举。针对传统户籍制度导致的要素单向流动困境,金川区建立“保留农村权益+共享城市服务”的双向机制,允许进城农民保留宅基地、承包地、集体收益分配权等“三项权益”,同步赋予城市公共服务“同等待遇”。
空间融合的顶层设计始于“一张图”规划。金川区打破镇、村行政界限,编制《金川区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将27个行政村划分为“近郊融合型、远郊特色型、生态保护型”三类,构建“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三级空间体系。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村等示范村创新“民宿+文旅+康养”模式,打造薰衣草庄园、玫瑰谷等特色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亿元。
交通网络的“毛细血管”连通是空间融合的物理基础。自去年以来,金川区全面统筹规划布局城乡公交线路和站点,新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0条,设置城乡公交站点138个,并投入运营车辆15辆。如今,金川区建制村已实现公交直通直达,构建起便捷高效的城乡公交网络,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这几年,我们村里可是大变样了!乡村道路宽敞又整洁,走到哪都干干净净的。马路不是水泥硬化的,就是花砖铺装的。我也住上了三室两厅的房子,暖气和天然气都通上了,跟城里的生活没啥两样!”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的居民张胜先谈及村里的变化,满是感慨。
值得关注的是“基础设施同网”工程:在双湾镇龙口村,全长15.8公里的天然气管道于2024年初贯通,276户村民用上清洁能源,而这只是全区“气化农村”计划的缩影——2024年金川区新增农村燃气管道58公里,同步推进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水质达标率100%,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共享“同质生活”。
产业融:强链条、创模式,激活工农互促“新引擎”

△张宏斌 摄
在产业融合的田间地头,“共富工坊”成为亮眼风景。金川区双湾镇天生炕村共富工坊生产车间,码放整齐的吨包袋成品格外醒目。车间内,缝纫机、裁切机、印刷机发出不同的声响,20余名工人正全身心投入工作,一张张零散布料在他们的巧手下,迅速被缝制成结实耐用的吨包袋,工艺娴熟、动作流畅,展现出高效的生产节奏。
“我就是天生炕村人,农忙时一头扎进自家地里忙农活,农闲就来这儿打工挣钱,两边都不耽误,日子充实又有盼头!”村民高泽翠满脸笑意地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在共富工坊,像高泽翠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工坊为她们搭建起在家门口就业的平台,让“打工务农两不误”成为现实,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与经济收入。
依托本地优质奶源、高原夏菜、肉羊养殖等特色产业,金川区坚持大抓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建成投运江楠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园,正在建设乳制品加工、奶绵羊生态牧场等重点项目,以城带乡发展农村“共富工坊”、共享农庄,深化拓展链主企业带镇、龙头企业带村行动,创新筹办“强村公司”,村集体经济由2021年的699.84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1924.16万元,年均增长40%。
在金川区双湾镇,一座占地480亩的城乡融合数字化高效产业示范基地正悄然改变着当地传统农业的面貌。这个由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与金川区城投公司联合投资1.67亿元建设的现代农业项目,不仅实现了“土棚变智能大棚”的产业升级,更探索出“智慧农业+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数字技术为产业融合插上翅膀。金川区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在2万亩高标准农田部署500余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数据,指导农户精准种植。线上销售更是突破地域限制,依托“天鲜优选”同城配送平台,整合“金川优选”品牌,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平台开展“原产地+直播”促销活动。2024年,该平台带动高原夏菜、羊肉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直播带货场次年均增长60%。让“金川味道”香飘全国。
生态融:治水土、兴文旅,绘就绿洲共生“新画卷”
走进金川区宁远堡镇农户家里,打开水龙头,来自金川峡水库的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流出。金川区水务局副局长刘君说:“农村供水水源全部替换为金川峡水库,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规模化供水工程农村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近年来,为了提升辖区农村饮水保障水平,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金川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不断完善“四同四化”农村供水保障体系,推动金川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
金川区紧盯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在基本完成农村居住区改造及水电路与文体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全区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采取“城中村接城市污水管网,中心村建设污水处理(厂)站,零散村建混凝土化粪池”的办法,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管网全覆盖,助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龙景村地处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山北麓,金川河河道南侧,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金川河穿流而过,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龙景村立足资源禀赋,优化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初步建成“龙景井、生态果园”“田园水景、活力塘坝”“梨园迷舍、共享农庄”“野狐泉影、河湾绿洲”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以“农业+休闲+旅游”的假日经济持续壮大集体经济。
生态旅游成为新增长点。金川区绿洲边缘经济型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南起北部防护林,向北沿金川西干渠西侧建设,途经西坡、下四分、龙源等村绿洲边缘,在绿洲农区外围风沙前沿树立起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对金昌市区及金川区19个行政村起到防护作用。在项目设计环节,曾预留部分建设发展用地,全线贯通30米宽防火通道22.5公里,通过对2座蓄水池进行景观化改造,为生态旅游业开发建设奠定基础,后期通过挖掘经济型生态防护林的综合潜力,将其打造成休闲娱乐的新地标、“打卡地”。
如今,双湾镇花红柳绿,街道、广场不起尘土,村居排列整齐,户户家门口干净清爽,一派令人向往的和美田园风光。而在紧邻市区的宁远堡镇西坡生活区,商户、租户、农户各自忙碌,环境旧貌换新颜,大家的日子也过得惬意、红火。
服务融:提品质、促均衡,编织民生共享“幸福网”

△图片来源于金昌市总工会
在金川区城乡就业服务中心,一块实时更新的电子屏上显示着全区327个零工岗位信息,涵盖家政服务、建筑装修、电商客服等多个领域。
金川区积极推进零工驿站建设,已建成5个零工驿站,分布在不同的街道和乡镇,构建起一张紧密的就业服务网络。截至目前,金川区零工驿站已累计为103家企业提供服务,发布岗位信息达9600条,吸引了大量求职者前来咨询,成功帮助众多求职者实现就业。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零工驿站的独特作用愈发凸显。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从农村来的求职者。王大哥笑着说:“以前想进城打工,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哪儿招人,现在有了这零工驿站,太方便了!我通过驿站找到了建筑工的活儿,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日子越过越好啦!”张大姐也开心地分享:“我在驿站的帮助下做家政服务,工作稳定,收入不错,还学到了好多新技能。”
更具突破性的是“公共服务同标”改革:农村低保户与城市低保户同等享受公租房保障,2024年首批120户农村家庭喜迁城区公租房;落实医保待遇“一站式”结算,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75%,城乡居民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更加公平可及。
“这是我们的科学实验室,这些都是我们制作的模型。”金昌市第三小学的云课堂上,五年级学生杨俊凡向大家展示他做的模型。30公里外的双湾镇中心小学教室里,他的“云同桌”陈子怡惊奇地说:“没想到,我们也能看到这么多新奇的东西!”透过奥威亚流媒体互动系统,两块屏幕让两个校区的孩子们共享一节课堂,城乡孩子们的争论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而在双湾镇中心卫生院,患者李芳做完心电图后,影像通过5G网络“秒传”至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邓红霞主任医师在电脑前仔细阅片后,立即通过系统回传诊断报告。这种“基层拍片、上级出报告”的模式,切实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教育医疗领域的变革令人振奋。2个教共体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三甲医院创建更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城乡触手可及。
文明融:树新风、聚合力,培育城乡共美“精气神”

△图片来源于金川发布
每年春节前,金川区都会上演一场特殊的“荣誉派送”——区级领导为“文明家庭”“最美庭院”代表送上春联和奖牌,这份延续三年的“新春礼遇”,成为城乡文明共创的生动注脚。
金川区将文明创建作为城乡融合的“粘合剂”,全域推行“家庭文明积分管理”,从孝老爱亲、垃圾分类到志愿服务,村民每完成一项文明行为即可积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优先推荐各类评先评优,形成“积分改变习惯、习惯涵养文明、文明促进振兴”的良性循环。
“陈家沟,有村规,爱国爱村守法纪;议事会,不独断,大事群众说了算……”在双湾镇陈家沟村的文化墙上,一行行清晰的村规民约映入眼帘。
“村里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形成移风易俗的社会新风尚。”陈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辉文说,陈家沟村还依托“孝善基金”“道德银行”“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家庭文明积分”及“文明家庭”“最美家庭”“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强化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不仅要扮靓和美乡村的“面子”,更要做实乡村振兴的“里子”。金川区以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为目标,着力打造一体推进、互促共融的“四位一体”文明创建联合体模式,通过发挥区级文明单位、区直部门单位、联建社区优势,实现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双提升。
文化活动的“双向奔赴”激活城乡精神共鸣。金川区连续举办三届的“城乡融合全民健身社区运动会”,设置拔河、广场舞、趣味农事等12个项目,参赛选手中农民占比达40%,城市居民与村民同场竞技、共话家常。更具创新的是“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城区图书馆定期向农村书屋配送新书,年均流动图书2万册次;区文化馆组建“文艺轻骑兵”,每年开展“送戏下乡”100余场,让秦腔、贤孝等非遗文化在城乡间双向传播。
治理融:强基础、优机制,筑牢融合发展“稳定器”
金川区滨河路街道龙云里社区作为金川区基层治理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其居民大部分为城郊四村的农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村民身份向居民身份的转变,衍生出诸多复杂的矛盾纠纷。诸如土地流转补偿争议、因生活方式改变引发的邻里纠纷等问题,一度成为影响社区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
为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的作用,金川区制定《金川区城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一体化处置实施方案》,全面推行“综治中心+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模式,按照“一站式”接待、“一平台”分解、“一揽子”解决的原则,重集成融合、重资源统筹、重载体运用,将综治中心打造成矛盾纠纷“集散地”、多元解纷“桥头堡”、社会治理“晴雨表”。
在已有的综治中心建设成果基础上,引入信息化手段,通过数字化纽带将原本分散在各部门、各环节的治理力量紧密相连,进一步提升全区整体治理水平,让基层治理工作能够更加高效、精准地服务于民。
双湾镇“数字乡村”平台更是实现“人、地、房、物”全要素数字化管理,村民通过手机小程序即可办理社保查询、话费缴纳、车票预订、快递查询等8项业务,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有事找书记”“有事找警察”工作机制成为金字招牌。每个村社都公布书记和民警的24小时联系电话。更深入的是“城乡结对共建”实践:15个城市社区党组织与27个村党组织结成对子,开展“党员联培、活动联办、难题联解”,金川路街道金阳里社区与宁远堡镇油籽洼村共建“助农直播间”,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50余万元,党组织的“红色纽带”将城乡发展拧成一股绳。
正是这种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的最佳注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全覆盖,“村规民约”纳入积分管理,信访量较三年前下降60%,绘就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善治图景。
从户籍制度改革的“破冰”,到产业融合模式的“破题”,金川区的城乡融合实践,本质上是对“县域城乡关系”的重新定义——摒弃“大城市、小农村”的传统二元思维,转而构建“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美美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片绿洲之上的改革探索,既印证了“小区域也能有大作为”的实践逻辑,更揭示了城乡融合的核心密码: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制度创新打破壁垒;不是单向的资源输送,而是双向的价值共创;不是短期的形象工程,而是长效的机制建构
记者:刘伟业
来源:镍都金昌客户端
编辑:魏戈琪
责编:闫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