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家长给孩子布置作业?让家长帮孩子批改作业?让家长或学生自己打印学校作业?今后,在上海,这些统统不允许。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优化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育人水平的通知》日前出台,并首次以附件形式,集中列出了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10条负面清单。
市教委表示,2021年,国家和本市相继出台“双减”政策,对作业管理机制、作业设计、作业总量、作业完成指导等方面提出要求。新的文件是对以往文件的升级完善。家长们关心,这份文件升级之处在哪?更关心,能做到吗?
首次提出细化措施
全面推进“无作业日”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在2021年上海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中,已经对学生的作业时长和作业总量做出规定。市教委解读,新出台的文件首次提出了具体措施。
文件强调,老师布置日常作业不超出课程标准要求,不布置超量、无效的重复性、形式化作业,不随意拔高作业难度。学校考试范围、考试内容、难度上要与课堂教学、学生作业保持一致。同时,规范作业布置要求,教师一般应在校内布置作业,布置前要完整试做,提高作业对学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此前一些学校开展试点的基础上,上海将推动设立“无书面作业日”,逐步实现“小学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初中每周一天无书面回家作业日”,引导学生多和大自然接触,到社会场馆中学习,与家长一起游戏、运动等,丰富课余生活。
优化学生作业本设计。学校和教师指导学生记录作业日期、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实际完成作业时间、作业感受等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和高效管理时间的能力。
逐步推行教师作业记录本管理制度,从源头把控作业。教研组和备课组集体研制作业,控制好作业和非书面作业数量、时间和难度。学校建立检查机制,定期收集家长和学生意见,持续优化作业管理。
此外,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文件提出,老师要指导学生、家长科学合理使用作业辅助用具,防止简单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获取作业答案,避免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要加强对学有困难学生的针对性辅导和综合性帮扶,不断提高这些学生课程学习和完成作业的能力。文件强调,“不仅让学生知道作业问题在哪里,还要知道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防止形式上的订正”。
“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举报平台”已经上线
如何保障相关规范要求的有效落实?家长们关心,文件虽然出台,但是,谁来监管?如何落实?市教委表示,除了加强学校和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市教委将牵头逐步建立市、区、校协同联动的作业监测预警通报制度,将学校作业管理等情况作为对各区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将作业管理情况纳入学校规范管理工作范围。本市上线的“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举报平台”已将“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作为加强中小学办学行为监管的重要内容。市教委将逐步探索更多有效的机制,不断提高义务教育作业管理水平,提升学校作业育人实效。
【相关链接】
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负面清单(供10条)
1、作业内容不得超出课程标准要求,不得布置超量作业,不得随意拔高作业难度。
2.不得布置无效的重复性作业,不得布置形式化的作业。
3.不得强制要求学生、家长对作业本、作业成果等进行包装。
4.不得使用带有侮辱性、嘲讽性的言语或符号批改、反馈作业。
5.不得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不当惩戒。
6.不得要求学生利用课间完成作业,不得占用学生体育、艺术、劳动等课程时间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
7.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要求或变相要求家长给学生布置作业。
8.不得要求学生、家长打印学校布置的作业或违规收取相关费用。
9.不得以作业辅导等名义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时间进行集体补课或变相集体补课。
10.不得以教学用书目录以外的教辅材料代替日常作业或寒暑假作业,不得将寒暑假作业完成情况与新学期学籍能否注册等相挂钩。
记者:陆梓华
来源: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