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宋敏
7月17日记者获悉,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近日联合印发《河南省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聚焦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智慧城市高效能治理,谋划部署21项重点任务,系统构建了我省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基础框架体系。
城市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刚刚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全域数字化转型,城市能更高效地配置各类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显著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为此,我省出台《方案》,以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价值释放、共性能力打造、场景应用培育为牵引,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与创新引擎作用,因地制宜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省基本构建系统完备的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推进体系,培育一批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形成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适数化制度创新成果,打造3—5个国内一流的综合型和特色型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标杆。

据介绍,《方案》围绕国家明确的重点事项,结合我省各领域数字化发展实际,紧扣数据融通和开发利用主线,从高标准建设城市数字底座、高效能实施城市数字治理、高质量发展城市数字经济、高品质打造城市数字生活、高水平构建城市数字生态等方面,谋划实施一系列务实管用、可感可及的任务举措,因地制宜探索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
比如,持续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前瞻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实施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加快实现数据产品和服务的统一发布、高效查询、跨主体互认等。到2027年,全省5G基站达到27万个,10G-PON及以上端口达到200万个,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达到6000G;全省算力规模达到120E Flops,形成5个以上算力规模达到E级的大型算力中心;建设10个左右省级可信数据空间。
完善基层数字治理体系,拓展“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推动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和高频数据按需合规回流基层;建设上下贯通、横向互联、条块结合的一体化基层治理综合智慧平台,促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延伸。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对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等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增强城市地下空间感知能力,强化地上地下管线信息融合。
梯次培育数字产业集群,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推进中原科技城、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等园区建设,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构建“芯屏网端器”全产业生态圈。到2027年,力争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6万亿元;建成10个左右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数据产业集聚区,引育500家以上数据骨干企业;打造20个左右具有显著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典型场景。

强化数字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数字公共服务品质,如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促进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通互认;推进纳税、医疗、养老等领域信用信息归集,完善城市信用管理体系等。培育城市数字消费新场景,加强无人驾驶、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前沿科技创新,以社区为重点推进城市“数字更新”,构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商店等数字消费新地标。
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链接行业数据、社会数据,聚焦交通物流、气象服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以真实数据和应用需求为牵引,谋划实施一批授权运营场景。加快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健全元数据、数据交换共享、安全管理等方面通用标准,构建完善的数据标准体系。到2027年,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累计挂牌数据产品及服务数量超过5000件、累计交易额达到百亿元。
“《方案》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让大家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通过推动我省智慧城市技术架构和管理流程整体性重塑、系统性变革,将为下一步推进省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争创国家全域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构筑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