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符百科

东湖评论:清明祭英烈,见证一座红军墓前的精神接力

时间:2025-04-01 20:45:00

又至清明,追思情深。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一座红军墓前,邓家四代人接力守墓94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叶司号员”。这个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守护故事,不仅是对一位无名烈士的缅怀,更是一曲关于信仰传承的精神赞歌。

司号员的军号声是指挥作战的语言,是鼓舞士气的力量。在枪林弹雨中,司号员往往站在最显眼的位置吹响冲锋号,也因此成为敌人重点攻击的目标。“叶司号员”牺牲时年仅二十多岁,正是青春绽放的年纪,却永远定格在了保家卫国的战场上。邓家第一代守墓人邓新银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安葬了这位红军战士,从此开启了四代人的守护之旅。

94年风雨无阻的守护,折射出保康县人民最朴素也最崇高的价值选择。从邓新银到邓长茂,从邓长茂到邓成发,再从邓成发到其儿女,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个无声的承诺,用行动诠释了“一诺千金”的深刻内涵。这种代际传递的守护,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看管墓地,升华为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先烈的感恩。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却记忆短暂的时代,许多年轻人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在价值多元的今天,邓家四代人的坚守显得尤为可贵。他们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坟墓,更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正如报道中邓新银嘱咐儿子邓长茂:“春节送灯、清明挂幡,一定要把墓地守好。”这种执着令人动容,它提醒着我们,英雄不该被遗忘,历史需要被铭记。

忠诚与担当,是军人的职责和使命,而邓家人的故事正是这种品质的生动体现。他们虽然没有穿过军装,却同样展现出了军人般的坚守与忠诚。红军墓前的四代守墓人,用平凡铸就了伟大。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革命精神的传承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也可以是细水长流的坚守;爱国情怀的表达不一定要豪言壮语,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付出。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守护者,守护历史记忆,守护精神家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成为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守护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和事,让红色基因代代赓续,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这或许是对“叶司号员”和所有无名烈士最好的纪念。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力(武汉市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

相关推荐
三伏贴“圈粉”年轻人 专家提醒莫当成“许愿贴”

三伏贴“圈粉”年轻人 专家提醒莫当成“许愿贴”

新华社南宁7月25日电近年来,三伏贴这一古老的“中式养生”方式在夏日里持续升温,并且“圈粉”了不少年轻人。三伏贴可以“对冲”掉经常熬夜、喝“小甜水”的伤害吗?一些年轻人对三伏贴的功效寄予厚望,甚至将其作为一种抵消不良生活习惯所带来危害的良方。专家提醒,三伏贴不是“万能贴”,也不是“许愿贴”,科学使用

2025-07-25 20:13:00

山东东平:医养结合推动“品质养老”

山东东平:医养结合推动“品质养老”

炎炎夏日,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梯门镇的东平县精神卫生中心内一片清凉。穿过大厅,病房区里的患者们正跟着大屏幕做最近流行的手势舞,气氛轻松愉快。 老人在东平县失能老人集中供养中心进行认知障碍训练。(受访单位供图)与普通精神卫生机构不同,这里兼具养老功能,有215名特困精神障碍患者在此得到养老服务。“我

2025-07-25 11:30:00

“弘扬张思德精神”主题宣讲活动走进金城镇

“弘扬张思德精神”主题宣讲活动走进金城镇

[x]Player version Player FPS Video type Video url Video resolution Video duration

2025-07-09 21:35:00

傅国涌因病辞世!昨天还在更新朋友圈

傅国涌因病辞世!昨天还在更新朋友圈

【来源:扬子晚报】7月7日凌晨,著名历史学者、自由撰稿人傅国涌因病辞世,年仅五十九岁,这位出生于浙江乐清的学者因《金庸传》而闻名。多年来傅国涌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和知识分子、青少年教育等问题,2021年@傅国涌 最后一条公开的微博中他写道:“著书是一个消磨岁月的事业,也是考验一个人耐心、信

2025-07-07 15:38:00

日本教科书,竟这样描述卢沟桥事变

日本教科书,竟这样描述卢沟桥事变

2025年6月27日在北京拍摄的卢沟桥。新华社发(魏湜诺 摄)“1937年7月,日中两军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武力冲突,日中战争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演习时遭到不明枪击,8日拂晓,日军攻击国民革命军的阵地,两军陷入交战”……这是目前日本东京书籍出版的初中教材《

2025-07-06 18: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