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子晚报】
7月7日凌晨,著名历史学者、自由撰稿人傅国涌因病辞世,年仅五十九岁,这位出生于浙江乐清的学者因《金庸传》而闻名。多年来傅国涌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和知识分子、青少年教育等问题,2021年@傅国涌 最后一条公开的微博中他写道:“著书是一个消磨岁月的事业,也是考验一个人耐心、信心的事业。其实比著书耗费更多时间的是读书。所以,我常说:‘毕生事业是读书’,著书还在其次。”

昨天,傅国涌老师还在更新自己的朋友圈,宣传自己即将重版的《寻找语文之美》。

傅国涌1967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雁荡山下,在大山深处的童年时期几乎无书可读,在他的个人回忆散文集《开门见山》中,傅国涌回忆自己的童年:“我生下来,最熟悉的就是山,开门见山,对于我不是一个写在纸上的成语。”从小傅国涌对读书抱有极大的热情,母亲托大舅自宁波运来用来做纸袋子包梨子的旧报刊,成了他一年一度的饕餮大餐。1978年进入中学读书后开始沉迷于古典小说的世界,各类中外文学作品相继走进他的事业,上世纪八十年代走出大山的傅国涌阅读的兴趣开始从文学、文史研究转向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大量的阅读为其之后的近代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和思想基础。
傅国涌除了以现代文史专家的角色立足于文坛,同时也是时事评论领域的高手,他是文史领域少有的快手作家。1999 年以来他在《书屋》《随笔》《东方》《读书》《南方周末》等数十种报刊发表文章,作品曾多次被《报刊文摘》《读书文摘》等众多报刊转载,并入选《大学人文读本》等多种选本。号有“狂人”之称的傅国涌,也是一个有公共关怀之人。面对许多大是大非的问题,他都力求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坚持独立的批判精神,对社会的深层次矛盾有深刻的揭示,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他曾说,“对于历史写作,积累资料比整理资料是个更长的过程,有了相当积累,才有可能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悟或发现,才谈得上整理”,“历史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真相的过程”。
在近代历史研究之外,傅国涌还是一位心系儿童母语教育的实践者,陆续出版了《美的相遇》《新学记》《寻找语文之美》《寻找古诗之美》《寻找中国之美》《少年日知录》等教育著作。他曾设计了一套“与世界对话”的儿童母语课程,提出希望每个孩子在3年的时间,能接触到大约1000位古今中外的作者和经典文本,涉及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等各个领域,以此帮助孩子打开视野,看见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傅国涌在谈儿童阅读教育时曾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给当下的家长以建议:“焦虑是一种被制造出来的时代病,只有真正的阅读,能抵抗铺天盖地、无所不知的时代焦虑。一个人能走多远,能看见多辽阔的世界,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从童年、少年到青年一路读过的课外书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父母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书。不管是身处好教育还是坏的教育,最有效、最实在、最低成本的方法就是读书,读古今中外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
来源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都市快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