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在深圳市福田区作家协会成立30周年之际,5月10日下午,《收获》杂志副主编谢锦受邀做客“艺术有约”——深圳市福田区作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之名家讲堂,并结合自身丰富的编辑与出版经验,与读者分享她多年来积累的“文学备注十条”,揭示文学创作的奥秘。

文学编辑是什么?在谢锦眼中,文学编辑不是文学创作者,也不是文学理论者,既不参与文学生发的过程,也不参与文学理论的升华工作,他是一个选择者,也是一个过滤者,是站在作家、读者和评论家之间的“第四个方法”。“如果一定要有个比喻的话,我觉得他更像酒厂的品酒师”。
在讲座上,谢锦通过解读文学创作与出版背后的故事,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启迪与思考。“在我当文学编辑的28年当中,看过无数的来稿,有一类稿子的退稿理由就是缺乏文学性。”那么,何为文学性?故事和小说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谢锦认为,文学尤其是小说,首先是一个故事,但一定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一定是要有水有痕地把故事深深地送到人的心里面去,让它像一棵树一样扎根在读者心里,有回味,有动情,有思想。
在谢锦看来,写作者的创作、投稿以及与编辑沟通的过程犹如玩闯关游戏一样,所以此次她分享的十条“文学备注”,其实是有助于大家闯关的“小工具、小法宝、小提醒、小警告”,其中涉及题材、真实、想象、人物、思想、结构等内容。

例如,谢锦将题材视为第一条“文学备注”,鼓励写作者要找到自己的创作园地,并且深耕其中,这关涉一个作家安身立命的问题。“我们会遇到很多投稿作者,他们的写作是游动和不确定的,今天写这个,明天写那个,天天在‘突破’,简直没有什么是他们不能够写的。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作家无根和无所住的一个表现。”谢锦表示,一个写作者,首先要认清自己脚下的土地,知道自己的边界,明晰自己能够写什么,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安身立命。然而,有人也许觉得熟悉的园地就像一个舒适区,对作家来说,写作是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的。对此观点,谢锦并不赞同,她认为所谓在写作上的突破,其实和舒适区无关。突破应该是对小说纵深上的突破,而不是外延上的突破。对作家来说,舒适区也许恰恰就是其宝藏区,贸然离开可能会面临邯郸学步的尴尬。“对作家来说,题材是需要考虑的,你不能什么都写,既写城市也写乡村,既写科幻也写现实……这样的作者恐怕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也觉得没有出现过。”
题材,是否越“大”就越好?谢锦举例说,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一辈子都在写“邮票般大小的故乡”,却并不妨碍他成为世界的大作家。所以,她进一步提出的第二条“文学备注”,便是希望写作者关注自己脚下的土地,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物。“写作者应该明白,你所在的地方就是整个世界。”
在谈及其他“文学备注”时,谢锦还提出多个精辟而生动的观点,包括:“创作其实就是要敏感地捕捉到生活或者生命当中一点点风吹草动,从而无中生有地掀起一场比真实的生活还要真实的假性免疫系统大战”;“好的艺术一定要展开想象的翅膀,逆风而行。越是反差巨大的想象,其实越有效果,越独特,越有表现力”;“要开辟战略纵深,适当地让小说有让人想象和脑补的空间”;“小说不怕反常,也不怕出人意料”,要尊重生活和生命的逻辑,只有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那才是可信和引人深思的;要“寻找夜莺胸口的那根刺”,也就是说,要寻找那份敢于深入现实解剖人性的坚持,小说才能真正抵达境界,动人心魄;小说要像“佛像上的袈裟”,感性之下应该有着坚强的核心;作家在写作中要架起自己的“跳板”,站得越高,换言之,小说要具有内在的哲学和思想高度;结尾要借鉴“钢板断裂定理”,即小说在造势叙事时也要为结尾做好准备。

据了解,本次讲座由深圳市福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深圳市福田区文学艺术家协会联合委员会主办,福田区作家协会、福田区作家协会党支部承办,福田区图书馆协办。福田区作家协会主席钟二毛表示,2025年是福田区作家协会成立30周年。开设“艺术有约”——深圳市福田区作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之名家讲堂,旨在进一步服务会员,凝聚广大文学家和文学爱好者,推动福田文学高质量发展。
(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